2008年3月7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四版:视点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普法花开桐乡田间村头

  文化茶馆开办到镇、文化活动中心覆盖到村、文化示范户落实到户……农村普法工作在我省桐乡有了新形式和新内容。
  目前,桐乡已建设村级文化示范户1000多户、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室)170多家、还有46家遍布各乡镇的农村文化茶馆。桐乡市普法办依托基层文化阵地这块平台,积极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走出了一条基层普法新路子。

  文化示范户
  村民身边的普法阵地
  桐乡市河山镇庙头村陆坤才的家,是文化示范户。他家的西厢房,是专门用于搞文化活动的。在那里,1500多册书籍整齐地堆放在书架上;棋类、球类、VCD、电视机等活动器具一应俱全;墙上贴着法制宣传挂图和陆大爷自编的戒赌歌。
  “我这里可热闹了。”今年70多岁的陆大爷说,“有时候都挤得没地儿坐了。”自从活动室办起来以后,桐乡市普法办免费送来了不少法律书籍。村民遇到不懂的法律问题,都会先来活动室查查相关的资料。
  为了增强法制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陆大爷还特地收集报纸杂志上的有关法律内容,然后剪贴成册供村民翻阅。“这里面有讲因赌博而家破人亡的案例,有介绍识破各种骗局的技巧,内容可多了,大家都很喜欢看。”陆大爷说。
  “老陆的文化室内容确实很丰富。”庙头村村委书记陆锦良说,村民们很喜欢到老陆的活动室里一起看录像、读报纸,在潜移默化中,大家的法律意识也得到了强化。“这几年我们村里没有发生过打架、聚赌之类的违法事件。”陆锦良自豪地说。
  据了解,在桐乡,像陆坤才家这样的“文化示范户”一共有1000多户。桐乡市普法办抓住了这一载体,在“文化示范户”中做起法制宣传的文章,使得村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由此也减少了村里的矛盾纠纷。
  随着法律意识的提高,村民们对村级事务管理和财务公开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前阵子,桐乡崇福镇华光村的村民认为村务公开栏和通知栏都在村委会内,不利于村民观看,要求在网上公开。几天后,村级网站上就挂出了村务、财务、党务公开的全部内容,供村民查阅,接受村民的监督。

  文化活动中心
  健康向上的法治文化
  “打‘红十’,赌铜钿,到如今赌博招来祸一场……”在河山镇庙头村的文化活动中心里,“三跳”(一种民间曲艺)艺人邱学良正在表演《赌博招来祸一场》。前来听戏的村民把活动中心挤了个水泄不通,来晚的就只能站在门外听,但大家都听得兴致勃勃,边听还边感叹:赌博真的害人呐。 
  这座文化活动中心近1000平方米的建筑内,设有阅览室、篮球场、乒乓球室、老年活动中心、茶室、健身苑等。活动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说,自从活动中心向村民开放以来,每天都有许多村民来这里打牌、聊天、喝茶,其中最热闹的要数老年活动中心和电视录像室。
  在活动中心里,既可以免费喝茶,又可以聚在一起看表演,很受村民们欢迎。活动中心原定于中午休息后1时30分开门,可村民们听说下午有“三跳”表演,不少人吃过中饭就赶来了,活动中心只得提前开门。
  “现在我可惬意了。”听完“三跳”后,78岁的沈大爷笑着说起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沈大爷年轻时就特别喜欢看“三跳”,只要有空就会赶到几里外的镇上去看,现在年纪大了,出门就不太方便了。幸亏村里有了文化活动中心,沈大爷走几步路就能看上“三跳”了。沈大爷说,活动中心的气氛特别好,大伙儿喝茶的喝茶、下棋的下棋、聊天的聊天,还有戏曲听呢。
  “如今,村里聚众赌博、吵架闹市、封建迷信的少了,讨论脱贫致富、依法维权的多了;面对纠纷,以前村民会说‘我打你’,现在改说‘我告你’;茶前饭后,以前拉的‘是非家常’,现在变成了‘法制话题’。”庙头村村委书记陆锦良深有感触地说,以前,由于村里缺少文化活动场所,村民的业余生活十分枯燥,大部分时间在街头巷尾打牌来消磨。现在,村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后,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娱乐生活。活动中心自然也成了村干部及时了解村情民意、宣传法律知识的第一场所。
  每隔一段时间,桐乡市普法办还会把法制课堂搬进村文化活动中心,通过文艺汇演的方式,把法律知识以快板、戏曲等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让村民们在享受艺术的同时,也受到法制宣传教育。
  据了解,到目前,桐乡已有170多个村建起了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如今,健康向上的法治文化生活已经成为桐乡村民的新追求。

  文化茶馆
  “法制新闻主播”坐堂
  每天早晨,桐乡河山镇上的社区茶馆里,都会坐满了茶客。和一般茶馆不同的是,在大家喝茶的同时,茶馆里有一位专职读报员正手捧一大叠报纸,为大家大声摘读新闻。因为这位读报员摘读的新闻内容大多与法制有关,所以大家都戏称他为茶馆里的“法制新闻主播”。而这个社区茶馆也为此有了一个响亮的名称——“文化茶馆”。
  在茶馆里开展文化活动,这是桐乡的一项新创举。去年年底,河山镇精心挑选了五六家位于闹市的茶馆进行试点,免费提供技术、人员、设备等,将原先设施简陋、功能单一的老茶馆改建成集休闲、娱乐、教育、信息交流为一体的农村先进文化阵地。这些茶馆内还设有法制宣传栏、图书架,墙上贴着法制宣传画,法制宣传氛围很浓厚。
  “茶馆里的新闻很好听,听听还可以学到知识哩。”村民倪阿海说,现在他每天都要来文化茶馆坐一会儿,听读报人用方言说新闻、讲法制故事。文化茶馆已成为村民喜爱的“新闻发布中心”和“法制学校”。前不久,村民张某与邻居李某为了一点小事闹起矛盾,两家互不相让,都要打起来了。后来,张某到文化茶馆听了读报人讲解的相关法律知识后,第二天就主动上门给李某赔礼道歉去了,现在两家又和好如初了。
  “村民现在有了矛盾后,很少去闹事了,因为他们知道闹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知法懂法才能解决问题。”桐乡市普法办的有关负责人说,看来“茶馆普法”的效果很不错。
  据了解,目前桐乡市的文化茶馆已超过46个。过去,茶馆只是茶客们喝茶聊天的地方,而桐乡市借助农村茶馆的集聚优势,给它注入了新的内涵,起到了传播法律文化、弘扬法治精神的效果。

  农村普法的有效探索
  桐乡市普法办
  没有深化对农民这个最大社会群体的普法教育、没有实现农村这个最大社会区域的法治化,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法治化,也就无法保障新农村建设各项活动依法有序地进行。
  而农村普法有着一系列难点:
  集中学习法律难。如今的农民已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纯种田农民,他们有的经商、有的务工,人员上的分散性和流动性,使得过去那种以村、组为单位进行的法制教育已难以开展。
  接受能力相对差。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影响了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中老年农民的文化更低,很多法律专业术语,他们很难理解,接受法制教育的能力比较差。
  需求上存在差异。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农民所从事的行业也越来越多。如果仍像以往那样对农民只进行婚姻家庭、农业生产、土地建房等方面的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已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无论是在企业务工的农民,还是从事农业生产、个体工商业、农副产品加工的农民,对经济活动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关心程度已明显高于过去,尤其是对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所从事行业相关的专业法律知识的欲望日益强烈。这就对农村普法工作提出了多样化、专业化的要求。
  普法形式欠丰富。目前农村普法形式比较单调,大多还是采取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宣传资料等传统宣传形式,还没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学法热情。
  正是针对这些农村普法的难点,我们及时调整思路,作出积极探索,努力建设文化茶馆、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示范户,在不同的文化阵地上开展相应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如今,事实证明,我们的探索是有效的。仅仅是文化茶馆,每天就有2万人次流量。农民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已有了明显改善,而农民遇到矛盾纠纷后寻找法律途径解决也渐成习惯。